保障冬奥这“一腔热血”不可少
时间: 2024-02-09 05:45:55 | 作者: 贝搏体育下载的网址
冬奥会上的冰雪项目炫酷而刺激,同时又暗藏危险,运动员伤病如影随形。有新闻媒体报道,我国明星选手谷爱凌夺金的滑雪大跳台项目,运动员需要在腾空约五层楼高的同时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他们比赛过安检门时声音此起彼伏,那是因为在训练或比赛中常常受伤,身体里有修复骨骼的钢构件;我国运动员闫文港斩获铜牌的钢架雪车项目,由于过于惊险,曾两次被取消冬奥会资格;速滑、花样滑冰赛场上,运动员相撞而被冰刀划伤流血的场面屡见不鲜……“一旦运动员受伤,医疗救治中需要输血,我们的血液保障就要第一时间、足量跟上。”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王鸿捷说,冬奥顺利举办,这“一腔热血”必不可少。
“我们的血液保障工作启动于2017年年底。”王鸿捷介绍,早在上届平昌冬奥会举办前的2017年年底,北京冬奥组委就慢慢的开始与国际奥委会对接相关医疗保障工作,血液保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接了解任务后,进入了实施工作的第一阶段——建章立制”。
成立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血液保障工作组,确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及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张家口市中心血站3家单位为赛区定点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一线保障机构,确定北京市通州区、密云区中心血站,以及河北省血液中心、河北省保定市和廊坊市中心血站作为赛区定点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二线保障机构;由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牵头,冬奥血液保障组成员单位一同研究制订《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血液保障工作方案》并逐渐完备细化;确定冬奥会期间血液调剂工作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等。
“大家明确了要做什么,接下来就要确保做好。怎么才算好?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培训。”王鸿捷表示,其中既包括业务领域的技能培训,也有现场实操考核、模拟演练。多次培训后,各供血单位业务水平有显著提升,“个别单位如延庆区中心血站作为一线保障单位,一些重点技术岗位如血液制备实验室,我们还直接调派业务骨干在赛会期间全程支援值守”。
厉兵秣马的同时,还要知道“军令状”内容——确认冬奥会期间血液保障基础库存目标。“通过北京冬奥组委的培训,我们不难发现到了此前冬奥会的受伤率数据。据此,我们以最大输血量倒推出血液需求的最大总量。”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业务科副科长郭瑾解释,涉奥人员伤病情况,主要参考了温哥华、索契、平昌3届冬奥会的数据。综合看来,约有14%的运动员受伤,远高于夏季奥运会。
“冬奥会赛场整体难度、危险系数更高,而且,很多室外赛场是根据主办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运动员对赛场没那么熟悉,加之冬季气候原因,也就更容易受伤。”郭瑾分析,因为赛场的特殊性,冬奥会选手在赛前常常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来熟悉赛场。历届冬奥会上,赛前训练受伤人数比正式比赛时更多。“所以,我们的血液保障也要从赛前就开始,全程保障。”
谈到冬奥会血液保障,Rh阴性血的保障是绕不开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核心就是Rh阴性血保障。”王鸿捷解释,冬奥会竞赛项目所需的环境决定了参赛运动员以高纬度国家人群为主,这些地区白种人占比很高。“白种人群的血型分布跟我们有很大不同。突出的一点就是,白种人群中Rh阴性血的比例约占15%。而我国汉族人群中这种血型比例极低,仅为0.3%,Rh阴性血型因稀有少见通常被称为‘熊猫血’。”
以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为例,作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采供血机构之一,目前该中心全年Rh阴性血的采用量为2000多单位。而整个冬奥会、冬残奥会赛期,需储备的Rh阴性血总量接近这一数据,约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两倍。
“Rh阴性血需要提前多储存一些。”王鸿捷表示,这里面的门道就多了。“常态下是短期存储新鲜血液,有效期是35天。要摸清临床用血规律,做到既不吃紧又不浪费。但是作为冬奥用血储备,这种模式是行不通的。”王鸿捷分析,首先,由于国人Rh阴性血比例过低,短期内难以采集到足量新鲜血液。其次,以短期储存的血液一旦过期就浪费了,而每个人的献血间隔周期为半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如果仅在赛前集中采集大量‘熊猫血’用于冬奥会保障,那么可能血液还没使用就已经过期或赛后半年内日常临床用血面临Rh阴性血供应不足。”
“对此,我们提出了解决方案,就是建3个层次的Rh阴性血库。”王鸿捷介绍,首先是冷冻血库,把新鲜血液添加冷冻保护液等后低温冻存起来,有效期可达10年。“中心专门扩大了原有的阴性血冷冻库存储容量,并从2020年开始,在保证临床用血的前提下,持续从全国多地调集Rh阴性血充实冷冻血库。冬奥会前,已经超额完成了Rh阴性冷冻血液储备任务。”
其次是以液态储存的鲜血库。冷冻血解冻、制备需要一段时间,急救可能来不及。因此,第一时间就能用的新鲜血液储备必不可少。“为此,冬奥会开赛前夕及初期,我们发动稀有血型爱心之家的Rh阴性血志愿者进行了一轮献血,随需随用。”王鸿捷说。
除此之外,为了应对最极端的情况,该中心建立了“活血库”。“就是招募稀有血型爱心之家的志愿者作为应急献血后备队,在赛会期间待命,需要紧急采血时随叫随到。”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稀有血型爱心之家负责人齐旭明说,“大家报名特别踊跃。”
血源有保证了,血液调剂仍面临新挑战。王鸿捷介绍,保持深低温冰冻状态进行冷冻血液调剂,是本次探索应用的新方法。“以前大家看到新闻报道,说哪里临床缺‘熊猫血’了,可以异地调配。但那都是液体鲜血运输调剂,或者是异地血站先解冻后再运输,运送过程中保存温度满足2~10摄氏度即可。但是血液一旦解冻,就一定要尽快用掉。”王鸿捷解释,这与本次冬奥冷冻血储备截然不同。各地给北京调剂的冷冻血液,是把Rh阴性血采完后在6天内进行冷冻,后续在零下65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以冷冻方式运送至京。
“我们经过了很多次运送过程的温度测试和验证,并实际演练了6次。”郭瑾介绍,对于冷媒用什么,如何选用冷藏物流车,为防备运输中发生意外冷媒如何应急备份等,都制订了细致完善的方案。
“针对赛会期间的血液运输,我们在赛前也按两种方式分别做了多次演练。”郭瑾介绍,这两种方式分别是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这样,就算下大雪导致公路路况不好,走高铁我们也轻车熟路。”
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的大背景下举办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难度毋庸置疑。同样,对于疫情防控给血液保障带来的巨大挑战,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受访专家也毫不讳言。
“疫情防控阶段,不管是群众献血还是临床用血,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采血和供血规律很难把握。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保障奥运用血,压力确实挺大的。”王鸿捷直言,“疫情下采血数量下降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尤其不能因过度追求高库存而导致浪费,但库存不够也不行,危重症和急救用血需求一定要得到保障。在这两者之间怎么样找到平衡,是最难的地方。”除此以外,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占比很高,其中不乏Rh阴性血献血志愿者。冬奥会重叠了春节,正好是流动人口返乡高峰期,有些志愿者即使报名了冬奥期间献血,也不排除会因疫情管控难以及时返京。
“其实,赛前血液调剂也常受疫情影响。”王鸿捷透露,有时调配血所在地有了疫情,血就调不出来;有时调配地远隔千里,物流车途中要不断根据疫情风险区谨慎规划路线,避开沿途的疫情风险区域。“所有情况我们都得想到,做足应对方案。”
开赛以来,所有涉及血液运输的物流人员一定每48小时做一次核酸检验测试;有关信息系统的运维工程师不离京;血液中心相关业务岗位均设置应急值守岗,有些科室甚至设置了A、B岗,两班工作人员不见面,保证即使一班工作人员出现特殊情况,另一班人员能不受影响马上顶上。
除此之外,对于春节和冬奥期间的加班、外派人员驻守延庆血站支援、全天候24小时备班等,采血、检验、制备、供血、信息等部门,甚至运输、物料设备管理、水电、食堂等业务支持部门,“大家早就有所准备”。王鸿捷说:“血液保障团队把冬奥会保障好,团队协作是最主要的。”
“希望我们漂漂亮亮地完成冬奥保障后,能和这些兄弟单位、可爱的志愿者们在一起开个庆功会。”王鸿捷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